嘿这些后浪不一般澎湃在线
这些天,
“后浪”无疑是全网的热搜,
激起一波波舆论浪花。
今天,
我们且不论《后浪》在舆论上的数次反转,
只是单纯地去看看警营中年轻一代的样子。
新警事儿今天想要给大家“种草”的是福建警营中的一群青年民警。
他们中,
有白天黑夜巡弋街头打击犯罪的巡特警反恐中队;
有善用高新技术来应对新型犯罪现场的刑侦战线“飞鹰”;
有总结提炼技战法建立并完善一整套打击涉税案件办案方式的业务能手……
平均年龄28岁的反恐精英
青春有活力,警营建新功。福建省龙岩市公安局新罗分局巡特警反恐大队四中队清一色的青年民警辅警,平均年龄28岁,最小的才20岁。
“青春意味着成长和积淀,在街头巡逻的警色是青春最好的底色。”中队负责人邱铭说,自年7月份组建以来,四中队共接处警多起,群众满意率%;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60多名、在逃人员10人,查获被盗摩托车20多辆,获群众赠送锦旗4面。
“这个人很像我们锁定的目标。”四中队的3名小伙子迅速停车、飞奔出警,在亮明身份的同时,将准备逃离的嫌疑人控制住。这是4月20日21时许,四中队警组在警务区巡逻时,5分钟之内就迅速配合抓捕一名盗窃摩托车嫌疑人的情景。
四中队这个红旗队伍是怎么炼成的?据了解,他们在平时接处警工作中,不断强化警组内民警与辅警间的协调配合,注重各警组间的团结协作,通过反复磨合锻炼各警组内部配合默契,警组间沟通协调顺畅,有效提升了整体战斗力。
生活中,他们相互关心互相帮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3月13日,中队一名民警家属生病住院急需B型血小板,邱铭得知情况后立即发动符合条件的中队同志积极参与献血。恰逢当天中队刚值完大夜班,队员们不顾身体疲劳踊跃报名,自行前往中心血站奉献爱心。“‘惩治犯罪,保护人民’是警察的使命、我们团队的最高追求,用青春让警徽更加闪亮。”邱铭表示。
刑侦战线上的“飞鹰”
在龙岩市公安局新罗分局,有一支“猎鹰”无人机小分队。民警赖鸿翔凭借过硬的无人机操作技术,被战友们称作“飞鹰”。
年出生的赖鸿翔,年毕业于福建警察学院,同年考入龙岩市公安局新罗分局刑侦大队从事刑事技术现场勘查工作,在刑事技术工作岗位上技能高超。他善于运用警用无人机、电子物证等取证新技术与传统现勘工作相结合来应对新型犯罪现场的查勘工作。
年4月10日,外地警方请求龙岩市公安局警务无人机协助配合空中侦查一个位于深山的特大犯罪窝点。赖鸿翔立即根据安排携带警务无人机奔赴深山,实地制定飞行方案,“我发现深山风大雾大、能见度低、GPS信号弱,飞行条件很差,但是必须拼一把。”赖鸿翔过硬的技术成为克服重重困难的底气。
经过两天的连续、多点飞行,他成功避开嫌疑人设置的暗哨、狼狗,后又跟踪一辆嫌疑车辆,准确定位到一个隐身在山沟中利用养牛场伪装的犯罪窝点,同时通过无人机进行空中拍照取证,一举协助当地警方成功侦破部督特大案。该案例被公安部评为全国警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十佳实战典型案例。
年5月,他代表新罗公安分局参加“全国首届警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战法演练”比赛,荣获“可疑目标侦查”科目二等奖;;年10月,在省公安厅举办的“全省刑侦电子物证勘查技能比武”中荣获团体第二名、个人第八名。他的身上,闪耀着红土警察刻苦钻研的“工匠精神”。
大数据时代的“经侦尖兵”
“在数据流和资金流中,不断碰撞闪现出蛛丝马迹,这是我最大的成就感。”年出生的廖学超,拥有稳重且冷静的气质。他年入警,年4月前往经侦大队工作,熟练掌握了经侦类案件的侦查破案技能。
年9月,龙岩市公安局新罗分局根据前期侦查线索,认为犯罪嫌疑人熊某辉涉嫌虚开增值税发票。“该案涉案数据庞大、犯罪网络复杂,传统侦查方式难以为继。”廖学超回忆当时主动请战的情形。他立足数据进行分析和穿透,主导案件侦查。期间,他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综合运用先进数字侦查平台,确立了“调取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刻画——研判拓展”的整体工作思路,对数以万计的数据层层穿透,精准查找交易记录及票据数据,最终揭开了犯罪网络的真面目。
为深挖犯罪、扩大战果,廖学超还以该案为依托,成功发起云端集群战役,实现了“全国打、打全国”的良好效果。该案侦查终结后,廖学超主动与同事沟通,总结提炼技战法,建立并完善了一整套打击涉税案件的办案方式,供全队学习参考。
在“论剑”经侦数据化情报导侦大比武活动中,廖学超通过犯罪模型搭建,开展近1个月的分析,共延伸研判出多起三大类上游犯罪线索,获得年全省经侦数据化情报导侦大比武决赛二等奖。
“新时代的警务工作要向大数据要战斗力,作为青年民警更要勇于挑战不可能!”如今,廖学超已逐渐成长为新罗经侦信息化实战的业务骨干,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荣获“全省猎狐先进个人”“福建省经侦情报导侦能手”的荣誉称号。
90后“数字战警”
对于数字,“90后”厦门市公安局湖里分局刑侦大队盗窃犯罪侦查中队民警黄作新十分敏感,面对一大沓流水账单,他一翻就能发现可疑之处。更重要的是,他耐得住性子,能一次坐在电脑前六七个小时,埋头进行数据分析。
为深入学习前沿核心技术,年8月至年2月,黄作新被借调到公安部开展刑事情报研判工作。在此期间,他除了完成公安部的工作任务外,还为厦门乃至福建省提供研判服务。
年2月,黄作新从湖里派出所被借调到湖里分局刑侦大队网安队,参与研判工作。研判分析就是坐在电脑前,从数据海洋中搜寻有用的信息。黄作新认为,嫌疑人的生活习性、特点,会反映在数据上,呈现出不同的数据特征。而他要做的,就是还原出看似无规律数据背后的物理痕迹。
这是一场和犯罪分子的无形博弈。想要打赢一场场“数字战役”,找到数据的物理痕迹,耐心、细致、想象力缺一不可。“在一般人眼中,数据不过是一串数字、文字。但在我们看来,数据可以通过合理联想,数万次碰撞分析,成为有意义的线索,为破案指明方向。”黄作新说。
数据分析不是大海捞针,要的是精准研判。在日常办案中,黄作新总结了各类案件的特点,收集嫌疑人使用的“黑话”及术语,建立扎实的大数据分析基础。在黄作新进行研判工作的电脑里,每天有数十万次数据碰撞,有问题的数据可快速比对,显现出来。往往案件尚未发生,黄作新已经找到发案前的蛛丝马迹,从而达到“无中生有”的研判效果。
在年的“飓风肃毒”行动中,黄作新发现一名外来务工人员有吸毒嫌疑。“他的聊天记录中多次提到‘飞行员’‘飞叶子’等字眼,这与嫌疑人基本情况不符,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经过研判,黄作新判断这些词是毒贩们使用的“黑话”。他以此为突破口,抓获4名吸毒人员。
研判工作十分繁琐,对于黄作新而言,六七个小时“不动如山”是常态。他经常要从数十万条银行流水中找到诈骗资金“洗白”的套路,或是一晚上筛查数千人找到可疑人员,这些都是对耐力的极大考验。
“早一秒研判出线索,就能早一些为破案提供方向,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黄作新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