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于殖民外星的冷思考
编者荐语:
一家之言。科技的归科技,科技不能包打天下,科技在社会变革面前常常像成不了事的小媳妇。只要看看刚刚过去的20世纪就知道了,与科技飞速惊天进步伴生的是死难无数的两次世界大战。在这一点上,马斯克或是商人,或是幼稚儿。
以下文章来源于聚恩君,作者张聚恩
聚恩君.
一个爱科学爱家人爱朋友的“老民工”讲人生感悟,说航空故事。
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年6月17日搭载神舟12号载人飞船的长征2号F遥12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经过6个小时姿态调整,飞船与太空站(就是大家说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三位航天员在站内持续展开科研工作已经半年,近日还在站内作了精彩的太空科普授课。
图源:央视新闻
全球为之瞩目。国人为航天事业的成就欢欣,举国涌动航天热。但有一个深刻和严肃的问题,需要思考和回答,这就是:航天的目的是什么?
年,中国政府决定,自本年度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当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布。这份白皮书回答了诸多世人、国人关心的问题,并披露了未来五年发展规划。今年恰是这份规划的收官之年。
白皮书开宗明义地写道:
中国航天事业自年创建以来,已走过60年光辉历程,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未来五年,中国将加快航天强国建设步伐,持续提升航天工业基础能力,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前沿技术研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工程,启动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基本建成空间基础设施体系,拓展空间应用深度和广度,深入开展空间科学研究,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
(笔者注:此段出现的六次使用的“空间”一词均应改用“太空”)
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国航天的“发展宗旨”,
即航天事业的目的是:
目的:
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这份权威性文件对于中国航天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做了全面阐释,关于“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提法精准到位。我国航天事业也正是按照这些原则与规划,扎实推进,取得斐然成就的。
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由于关于航天目的的正面宣传仍显不够,加之如美国宇宙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总裁兼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提出的“火星移民计划”(Marsimmigrantplans)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得“殖民外星”风头出尽,甚至成了航天目的的代名词之一。对此,应该引起注意。
毫无疑问,马斯克是继乔布斯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创新大师,他的激情、诸多成就和正在实施的若干设想令人叹服,他的“猎鹰”,他的“脑机”,他的“星链”,他的“龙船”,他的“跑车”,他的“光伏”,他的“贝宝”.......无不闪耀智慧和创造力的光辉,我深为敬佩,但“殖民火星”不在其列。
火星移民计划于年提出,其长远目标是把人类从地球移居到火星,并保证这一过程足够安全、价格低廉。马斯克如是说: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移居火星的成本控制在万美元左右,就可以开创一个大市场(请注意,这里用了市场二字)。预计地球上1万至2万人愿意移民外星球,人们不用节衣缩食在地球上买房,攒下的钱可以用于移居太空。
马斯克这样描绘之后,全世界出现了许多火星移民发烧友。甚至已经成立了收费成员组成的美国“火星协会”,某国启动了“火星一号”研发计划,据说还选定了一位18岁少女(等真要成行时,就不是18岁了)担当有去无回的第一位登临火星的地球人,似乎这项事业就要进入倒计时了。不管马斯克和他的拥趸们炒得多么热闹,我却一听“殖民”,就心头发紧,浑身战栗。殖民火星,进而殖民外星,在我看来纯系忽悠。
为了附会殖民火星的伟大意义,有一位学者甚至说“这是拯救人类命运的最好机会”。他憧憬和描绘道:具有深厚科学知识积累的社会很少会因政治、军事或资本主义骗徒的误导而堕落......太空探索甚至有可能彻底改变人类内部各个群体之间的关系......如今种种仍困扰着我们的、根深蒂固的概念,包括曾在历史上导致过无数冲突的民族身份认同等等,很可能会随着火星生活的来临被抛在一边。
何其美妙,但这可能吗?且不说火星完全不适合人类生存,只就社会、历史与人文的意义,事实上,不正是那些“具有深厚科学知识积累”的“文明社会”在贩卖奴隶、灭绝土著吗?“殖民”一词本为中性,却生生被作成了血泪斑斑的贬义词。数百年来,主要是近一二百年,人类中的败类,且常常是自诩为文明人的群体,在地球上演绎了一部血淋淋的殖民史。如此道德低下的人类,难道还要把争抢、掠夺、奴役和杀戮带到地球之外吗?
那么,会有朋友问我,你赞不赞成开展航天活动呢?你认为航天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呢?我的回答是,当然赞成,但航天的目的应该是我前文引用的白皮书中阐释的: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以及和平利用外层空间;而决不是什么“殖民外星”。以我的个人理解,航天的目的可以具体表述为以下三点。
第一,飞出地球大气层,去寻找两大世纪难题的答案,宇宙是什么、宇宙如何演化以及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将如何进化。这是一个极其漫长、也许是永无终极答案的解题过程。人类所能做的一切,就是不间断的积累与逼近。在这个意义上,探测月球、火星、金星,以及更为遥远的深空,甚至极为谨慎地、有限度地踏上外星,都是积极和有意义的。但仅此而已。
第二,飞出大气层,去寻找适应与保护地球的最佳方案。大气层是宇宙给予地球、给予人类最慷慨、最独特的馈赠,没有了大气层,或者大气层受损,将带来难以预料的无尽灾难。因此,我们要的是“适应”和“保护”,绝非“改造”与“征服”。不飞出去,我们就无从获得对我们人类共同家园的真知,而现有的认知不仅浅薄而且常常狂妄。在这个意义上的航天,既急迫,又富含建设性。
第三,飞出大气层,去寻找适度利用宇宙资源,首先是太阳系资源的方法与途径。但不应该是掠夺式的“挖宝”“取宝”“运宝”,而是以不轻易破坏任何天体的固有形态为前提。最可行、最适宜的做法就是出于和平目的,布局人造卫星、太空站(就是现在整天说的“空间站”)和人造行星,这同上述的第二个目的互有交集。
当下,全人类、特别是航空航天强国的一个共同责任是,不把稠密大气层以外的新高度域,依次为近太空(就是被不适当地称作“临近空间”的那个高度域)、热层与散逸层以及更高的高度域,变成新的军事空间,把战火从地表海面、空气空间烧到无空气的“天外”。而让人悲哀与无奈的现实是,太空战已经成为新战争形态了,甚至已经打响了,而太空军(天军)已然成为新军事术语与新编制了。
令我深为忧虑的是,人类的自残,终将会毁了自己,也毁了自然。正是那些“具有深厚科学知识积累”而自诩“很少会因政治、军事或资本主义骗徒的误导而堕落”的人们,扮演了造成这一灾难性状况的罪魁祸首。君不见刚刚过去的20世纪,在超出此前人类文明成果总和的产业成就与科技进步的同时,最凶残的人类互杀的悲剧上演,战场直接死亡过亿,被荼毒伤害者数亿。当人类在共同家园的地球上胡作非为且并无改弦更张的迹象时,鼓噪什么“殖民火星”,只有若干科技元素加上一点讽刺意味,断无真正的文明价值。
我国的航天事业迄今做得不错,但任重道远,压力山大。就在6月23日,NASA局长尼尔森出席美国国会众议院听证会时称,他支持将十年前出台的把中国排除在国际太空站项目之外的“沃尔夫条款”永久化,也就是说永远不允许中国参与美国主导的国际太空站研究项目。面对“太空封杀令”,中国只有坚持独立自主,在恪守基本使命的前提下保持战略定力,在航天事业中走出一条自立自强的血路,别无他途。
中国空间站构想图
也正因为如此,基于上述思考,我们需要更为积极、又极为慎重地思考、谋划和宣传航天究竟为的是什么,进而冷静施策,量力而行。中国的航天要符合国情,要尽力突出每一步计划的实用性设计,以目的为核心,不断将进展、进步与成效告诉国人。
行文至此,想起上世纪末发生在美国和苏联之间的那场争斗。美国在年代,为抵消苏联日益增长的核威慑,拟制了反弹道导弹的“战略防御计划”(StrategicDefenseInitiative),也称“星球大战”(StarWarsProgram,SDI)。宣称要建立太空武器系统,研发对付战略核武器攻击的太空防御手段,同时加紧开拓太空工业化,以获取宇宙空间的资源。随着冷战密件的曝光,该计划被证实并未实际实施,但却起到了拖垮苏联、搞乱经济、促其解体之作用。前车之鉴,犹未能忘,吸取历史教训,应该不是杞人忧天。
一位中国的科学伟人这样说过:“你在一个晴朗的夏夜,望着繁密的闪闪群星,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失望吧!我们真的如此可怜吗?不,绝不!我们必须征服宇宙。”(但愿他没有这样说过,或者在此后自我否定。)
在我这个凡人看来,前半句充满诗意,令人遐想。而“征服宇宙”之说则毫无敬畏之心,纯系痴人说梦。为什么要去“征服宇宙”呢?须知,宇宙是永远不可能被征服的。以“征服宇宙”为目的、以“殖民”为目的的航天,劳民伤财,注定失败。
本文转载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