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SpaceX的颠覆式创新来看,谁能成为
年5月的最后一天,SpaceX的猎鹰9火箭搭载龙飞船升空,并在第二日将两名宇航员RobertBehnken和DouglasHurley送达国际空间站,成功完成了全球私营航天首次载人发射任务。
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Musk)创造了历史,可以说,这一壮举不仅标志着美国,也标志着全球进入新的航天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埃隆·马斯克的另一个“星链”(Starlink)项目正加速推进。当前已开放星链服务。这意味着,“卫星宽带服务”离我们每个人也变得越来越近。
1
SpaceX多项颠覆式创新
SpaceX这家民营公司,仅用时18年,就成功验证了“商业航天”的多种商业化模式。
年,奋进号航天飞机退役,往后近10年以来,美国宇航局(NASA)一直是通过预定俄罗斯联盟号飞船的座位将本国宇航员送入太空。SpaceX载人航天的成功的又一个重大意义在于,使得美国得以摆脱这种依赖,转而回归到本国的宇航力量。只是这一次背靠的不再是国有机构,而是私营公司。
SapceX自诞生以来,已经创下多项颠覆式创新和行业记录。◆火箭可回收技术;◆一箭多星的发射技术;◆卫星的工业化生产是其主要的技术创新。支撑其成功背后的原因“火箭研制+卫星研制+发射服务”的垂直整合商业模式,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成本和速度优势。
同时运营成本也是表明其领先性的一项重要指标。据NASA和行星学会(ThePlanetarySociety)的统计数据,与历史上,以及现有的其他相关载人航天器相比,SpaceX的单个宇航员座位成本实现了大幅下降(每个座位的成本由该项目运营的总费用除以该期间内飞行的宇航员的人数得出,经通胀调整)。
◆美国阿波罗(Apollo)飞船的单座成本高达3.9亿美元,SpaceShuttle的单座成本为1.7亿美元。
◆现役的俄罗斯联盟号(Soyuz)飞船的单座成本为万美元。SpaceX的龙飞船2号(SpaceDragon2)的单座成本已经降低到万美元。
SpaceX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的两位宇航员
SpaceX载人航天的成功,及其在航天运营成本方面的显著降低,充分表明该公司打破了国有科研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传统模式,以及由此而生的创新成果。
在年,NASA启动了“商业乘员开发”计划,分别授予SpaceX和波音公司31亿美元和48亿美元的合同,以开发新的航天器。将重要的航天任务交给一家年才成立的创业公司,并在过程中对SpaceX采取了放手管理的方式,足以表明NASA的“大胆”判断。
这种判断也收到了实效。据CBInsights数据,SpaceX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也不断推升着SpaceX估值的节节攀升。目前估值亿美元,在字节跳动(亿美元)、滴滴出行(亿美元)、Stripe(亿美元)之后,位列全球最具价值创业公司第四位。
随着SpaceX的商业化来到了一个全新赛点,我们不禁想问:中国的民营航天企业,能否复制“SpaceX“的奇迹?在这背后,是否有哪些隐忧和机遇?
2
中国版SpaceX为何难以诞生?
开放政策是一大重要原因之一。商业航天离不开政策,美国颁布第一部国家航天政策和民用航天政策可追溯到年,而我国在政策层面,商业航天这一领域开放的时间就比较晚。(年11月底,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
此后,以翎客、蓝箭、零壹为代表的第一批民营航天公司开始创立。中国商业航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尽管是这样,中国商业航天整体发展阶段还处于早期,距离美国仍然有很大距离。
从技术路线来说,SpaceX公司几乎覆盖了所有商业航天公司需要触及的领域,而中国大部分商业航天公司大多选择沿着两大路线方向即火箭和卫星,分别发展。
前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曾在接受《环球》杂志采访时表示:“国内太空创业主要集中在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两个板块,涉足太空旅游、空间站和太空资源开发等项目的民营企业较少,与国际同行相比存在差距。
除此之外,起步时间较晚、单体技术上不成熟、难以得到来自政府的订单和技术支持(价格竞争力等原因)、定位服务不同(我国以国家队为主,民营为辅)以及资本短期化、泡沫化等问题,也是中国民营航天不断发展背后的隐忧和困境。
据资料显示,目前SpaceX的总估值至少是10家中国民营航天公司市值总和。目前我国整个民营行业急需交出一份让人信服的答卷。”
3
谁能成为中国版SpaceX?
在SpaceX的星链计划(Starlink)的带动下,全球掀起了低轨星座计划的建设高潮,卫星互联网首次被纳入新基建范围,下面且论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在卫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会。
备个注:“新基建”的官方定义中包含“信息、融合、创新”其中,信息基础设施中,重点“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商业航天的市场有多大?
传统的航天应用以卫星为主,商业航天的兴起,产生了新的方向,诸如卫星互联网,以及太空旅行、太空采矿、深空探测等。更长期的如建设太空基地、移民火星等,也是人类航天技术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1)卫星互联网+电动车,加速智能驾驶发展;(2)卫星互联网+传感器,加速能源、工业等行业物联网发展;(3)政府、海事、飞机等企业专网的宽带数据升级。
当然,目前“火箭热”的形势下,国内民营火箭泡沫化初现,类似早年的“造车新势力”涌现一地鸡毛的情况,也需要市场持续警惕。
中国商业航天企业
从年开始,中国诞生了以星际荣耀、蓝箭航天、星河动力,科工火箭,长征火箭等为代表的商业火箭企业,以及以微纳星空,银河航天,天仪研究院等为代表的商业卫星企业。
在火箭方面,双曲线、快舟、捷龙系列商业火箭已实现成功入轨发射。在卫星方面,长光卫星在遥感领域具有较稳定的服务能力,微纳星空拥有卫星整星设计和集成测试能力。以上商业航天的发展将有望进入快车道,同时也会带动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快速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完成,在定位性能上已接近GPS。北斗+遥感商业应用落地以及在各个垂直行业,有望带动智能驾驶,精准农业、高精度测绘、智慧城市等新应用的快速发展。
据统计,目前我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超过家,涉及到A股公司超过15家。其中,星际荣耀的双曲线1号已成功入轨发射;蓝箭航天的天鹊发动机(80t推力)已成功完成%推力秒试车;天仪研究院已完成10次太空任务,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由民营企业自主研制的卫星“潇湘一号”在内的共计18颗卫星;九天微星也成功发射了8颗卫星;而零壹空间也于年成功实现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用亚轨道火箭首飞。
同时零壹空间和蓝箭航天两家企业均已自建工厂。其他公司对零部件生产供应商环节的议价能力相对一般。一旦商业火箭进入量产阶段,能否稳定获得供应商供货,零部件品质和成本能否可控,将会成为各家商业航天公司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