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的业务布局
Oneweb,以及任何一个走到破产地步的公司都在以不同的剧本讲述同一个故事——金钱的故事。能让公司破产不外乎四个字——入不敷出。
当我们分析StarLink的未来时,也只能从经济角度入手。建设阶段的StarLink资金来源只有外部融资。谈及SpaceX的融资,则必须了解一下SpaceX的业务布局及StarLink在SpaceX整体布局中所扮演的角色。
按照马斯克的设计,SpaceX由四项业务组成,按建设的时间顺序依次为:猎鹰火箭、龙飞船、StarLink星座、星舰。从产业链的角度看,这四项业务分布于不同环节,互相呼应,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这符合马斯克的风格:这位从电子支付起家的大亨,横跨太阳能发电、电动汽车、航天等众多领域。
在航天领域,SpaceX似乎在采用全产业链模式,试图打通从制造,运营,再到终端设备的各个环节。至少,在通信管道硬件领域,SpaceX在全部环节均有布局。
猎鹰火箭
显然,四项业务的地位各不相同。长子猎鹰火箭风头正劲,但全球发射服务市场一般难以超过50亿美元,具有明显的天花板效应,况且,作为年全球发射次数最多的中国市场,不会有猎鹰火箭的机会;美国为了维持正常的竞争格局,也明确表示需要保留2-4家发射服务商。
这使得猎鹰火箭的相对市场份额已经不存在太好的增长前景。留给猎鹰的潜在增长只有发射成本的继续降低和总的市场规模继续扩大,然而随着重复使用技术的稳定以及全球经济的下滑,两者的潜力都很有限。从长期来看,猎鹰对SpaceX的贡献不会再有增长太大的潜力,目前已经接近成熟期。
龙飞船
SpaceX的次子是龙飞船。截至年1月19日,相关合同已经完成了21次飞行,另外还有10次任务排期准备中。龙飞船是NASA在航天飞机退役后执行空间站人员和物资补给的“商业轨道运输服务(COTS)计划”的一部分。这一项目的客户目前只有国际空间站,市场容量比猎鹰火箭更加有限。
NASA在年3月27日宣布将登月的补给飞行任务合同授予SpaceX,但寄希望于NASA的这类业务充其量只能是保持平稳。如果说猎鹰火箭是通过成本优势取得市场份额,具有一定的商业效率,那么无论是龙飞船还是探月补给合同,更多的是NASA扶植竞争的产物,其未来更多的依赖国家预算,而非商业市场需求。
由于这一市场的有限容量和商业效率的不足,龙飞船业务难以有机的成长壮大。
StarLink
按照初步规划,Starlink是由分布在公里和公里、公里三个轨道面上的颗卫星组成的通信星座。
其中公里轨道配置约颗卫星,其他轨道配置约颗卫星,旨在为全球尚未接入互联网的用户提供宽带服务。卫星结合关口站可以支持单星20Gbps的下载速度。星座全球覆盖,使用Ku、Ka频段对地连接,并配置激光频段的星间链路。
卫星于/年开始在北美地区运营。不同于StarLink的其他三项业务,StarLink的市场是尚未接入互联网的消费宽带市场。按照马斯克的判断,仅仅接入服务留给StarLink的市场空间就高达亿美元/年,再考虑到附着其上的增值服务、终端制造、内容运营,与特斯拉汽车的结合前景等概念,StarLink给投资者以巨大的想象空间。
星舰
SpaceX的幼子是星舰。向火星移民,拓展人类生存空间是马斯克宣称的SpaceX终极目标。经过马斯克多年的努力宣传,星舰似乎已成为承载人类希望的诺亚方舟。
按照设想,星舰分为载人和货运两种型号,具有9米*22米的史上最大整流罩,除了向火星运货运人之外,还具有其他大型深空载荷的运载能力。这代表了极大的技术难度(风险)。截至年3月的三次船体压力试验均未成功,是这一风险的体现。
据不同的机构估计,将一个人送往火星并支撑其生存的成本约需亿-亿美元。难以想象会有什么客户负担得起这样的价格。历史上的无数案例已经证明,由于市场需求难以支持庞大的成本,收益和技术风险不匹配,星舰这类技术难度过高、价格过高的产品难以市场化、商业化。
试问,有多少富人愿意去火星上渡过余生?有哪个深空探测的大型航天器任务是市场化的?从投资的角度,星舰的前景比太空旅游还缺乏想象力。尽管如此,SpaceX从年成立开始,历经多轮融资,年的最新估值已经达亿美元。我们认为,吸引投资的部分原因来自于理想与情怀。
毕竟,除了利润回报,诗与远方的情怀也会让一些投资者心动,然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SpaceX的核心业务——StarLink。
“薛海相商业航天观察”,纵横太空经济时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727.html